028-27015253  028-66876901(2)

        董事会办公室028-66848862

 scggic@scggic.com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平泉街道

  

                                     查看更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应用技术 > 花生病虫害
花生病虫害

一、花生病害
1、青枯病:

 

 

症状: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茎部开始发生。特征性症状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维管束变色。该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盛花期最多。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焉,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病势发展,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拔起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条纹状,后期病株髓部呈湿腐状,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脓溢出。
发病规律: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靠土壤、流水及农具、人畜和昆虫等传播。花生播种后日均气温20℃以上,5cm深处土温稳定在25℃以上约6-8天开始发病,旬均气温高于25℃,旬均土温30℃进入发病盛期。湛江观察:气温27-31℃,春花生4-5月降雨量120-150mm,秋花生9月降雨量达150-200mm,发病严重。该菌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由导管向上蔓延,病菌还可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把中胶层溶解致皮层烂腐,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再通过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3、在发病初期可喷施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
2、根腐病:

 


症状: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最好和小麦、高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2、施用腐熟肥料,加强田间管理。3、发病时可选用恶霉灵、精甲霜灵、丙酰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防治。
3、茎腐病:
症状: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
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最好和小麦、高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2、施用腐熟肥料,加强田间管理。3、发病时可选用恶霉灵、精甲霜灵、丙酰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防治。
4、锈病:

 

 

症状: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以后发生严重。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亦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叶柄、托叶、茎、果柄和果壳染病夏孢子堆与叶上相似,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叶柄、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长1~2mm,但夏孢子数量较少。
发病规律:春花生早播病轻,秋花生早播则病重。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水田花生较旱田病重。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1、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和农作物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2 、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4、发病时可选用烯唑醇、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5、黑斑病:
症状:叶斑现于叶正背两面,圆形或近圆形,大小0.5-8mm,病斑扩展后融合成大型不规则斑块。叶柄、茎和花轴染病 生线形或椭圆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时外围具浅黄色水渍状晕圈。
发病规律:(1)品种因素。一般以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发病轻。叶片小而厚、叶色深绿、气孔较小的品种病情发展较缓慢。(2)气候因素。适温高湿的天气,尤其是植株生长中后期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或早晚雾大露重天气持续最有利发病。(3)栽培因素。连作地、沙质土或植地土壤瘠薄,或施肥不足,植株生势差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善管肥水,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3、发病时可选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6、网斑病:
症状:常在花期染病,先侵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现边缘呈网纹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不透过叶面。阴雨连绵时叶面病斑较大,近圆形,黑褐色;叶背病斑不明显,淡褐色,重者病斑融合。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干燥条件下病斑易破裂穿孔。生产上该病常与褐斑病、黑斑病混合发生,造成严重落叶。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从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连阴雨天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清除病残体、轮作换茬。2、发病时可选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7、褐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花生叶片,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斑较黑斑病大而色浅,叶正面呈暗褐或茶褐色,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进病斑上可见灰褐色粉状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和茎秆染病 病斑长椭圆形,暗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一般不产生吸器。该菌生育温度范围10-33℃,最适25-28℃。气候多雨潮湿,发病重。该病发病较早,嫩叶较老叶发病重。
防治方法:1、清除病残体、轮作换茬。2、发病时可选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8、焦斑病: 
症状:(1)叶片:通常先从叶尖开始发病,少数从叶缘发病,病斑呈楔形或半圆形,由初期褪绿渐变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变灰褐、枯死破裂,状如焦灼,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叶片中部病斑初与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扩大成近圆形褐斑。该病常与黑斑病、褐斑病混生,有明显胡麻斑状。在焦斑病病斑内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褐斑病、锈病斑点。收获前多雨情况下,该病出现急性症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小渍状大斑块,迅速蔓延造成全叶枯死,变黑褐色,并发展到叶柄、茎、果针上。(2)茎及叶柄:病斑呈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上生小黑点。
发病规律:花生焦斑病是一种发生在叶部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及予囊壳在病残株中越冬,子囊孢子扩散高峰是在晨露停息和开始降雨时,气温25~27℃,相对湿度70%~74%,有利于予囊孢子发生。
防治方法:1、采用轮作、深翻、掩埋病株残体,适当早播,降低密度,覆盖地膜等措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发病时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8、病毒病:

 

 

 

 

 

 

症状:花生出苗后即见发病。初在顶端嫩叶上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症状。病害发生后期症状有减轻趋势。
发病规律:带毒花生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主要通过蚜虫进行传播,该病发生程度与气候及蚜虫发生量正相关,花生出苗后20天内的雨量是影响传毒蚜 虫发生量和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2、花生与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间作,可减少蚜传。及时对蚜虫进行防治。3、发病时可选用盐酸吗啉呱、胺基寡糖素、宁南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
9、菌核病:
症状:(1)叶片:发病,病斑暗褐色,近圆形,直径3~8毫米,具不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呈水渍状软化腐烂。(2)茎部:茎部发病,病斑初为褐色,后变为深褐色,最后呈黑褐色。造成茎杆软腐,植株萎蔫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布满灰褐色绒毛状霉状物和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将近收获时,茎的皮层及木质部之间产生大量小菌核,有时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3)果针:果针受害后,收获时易断裂。(4)荚果:荚果受害后变为褐色,在表面或荚果里生白色菌丝体及黑色菌核,引起子粒腐败或干缩。大菌核病引起症状和小菌核病相似,但仅在茎蔓上发生,后期产生菌核较大。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病残株、荚果和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能在病残株中越冬:第2年小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多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菌丝也能直接侵入寄主。大菌核病菌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并进行侵染。通常连作地病害重。高温、高湿促进病害扩展蔓延,进一步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1、与小麦、谷子、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可以减轻病害发生。2、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花生收获后清除病株,进行深耕,将遗留在田间的病残株和菌核翻入土中,可减少菌源,减轻病害。3、发病时可选用菌核净、异菌脲等药剂进行防治。
10、炭疽病:
症状:下部叶片发病较多。先从叶缘或叶尖发病。病斑沿主脉扩展,褐色或暗褐色,从叶尖侵入的病斑沿主脉扩展呈楔形、长椭圆或不规则形;从叶缘侵入的病斑呈半圆形或长半圆形,病斑褐色或暗褐色,有不明显轮纹,边缘黄褐色,病斑上着生许多不明显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分生孢子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雨水溅射小昆虫活动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温暖高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连作地或偏施过施氮肥、植株长势过旺的地块往往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清沟排水,清除病株残体,深翻土地;2、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及早喷药预防控制。可选用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叶面喷施进行防治。
11、白绢病:


 

症状:病害多在花生成株期发生,主要为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发病初期病部变褐软腐,其上出现波纹状病斑。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绢状丝菌丝体,在合适条件下菌丝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茎杆,并在分枝间、植株间蔓延。土壤潮湿隐蔽时,病株周围土表植物残体和有机质上也布满一层白色菌丝体。在菌丝体中形成很多球状菌核。受害茎基部组织腐烂,皮层脱落,剩下纤维状组织。病株叶片变黄,边缘焦枯,最后枯萎而死,受侵害果柄和荚果长出很多白色菌丝,呈湿腐状腐烂。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存活5-6年,大部分分布在1~2cm的表土层中。以菌核在2.5cm以下发芽率明显减少,在土中7cm处几乎不发芽。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荚果。种子也可带菌。病菌在田问靠流水或昆虫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洼地及多雨年份易发病。雨后马上转晴,病株迅速枯萎死亡。连作地、播种早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2、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4、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5、发病初期使用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叶面喷雾进行防治。
12、疮痂病

  

症状: 花生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茎部,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叶片染病初叶两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点,边缘稍隆起,中间凹陷,叶面上病斑黄褐色,叶背面为淡红褐色,具褐色边缘。叶柄、茎部染病初生卵圆形隆起的稍大病斑,多数病斑融合时,引起叶柄及茎扭曲,上端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1、换茬,可与禾本科植物轮作,避免重插。2、药剂提早防治,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制剂对疮痂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花生虫害
1、红蜘蛛:

 

 

症状:红蜘蛛主要是生存在叶子的背面,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呈现灰黄点或斑块,叶片桔黄、脱落。
发生规律:花生红蜘蛛多在干旱高温的情况下发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清除地面杂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2、可使用阿维菌素、炔螨特、哒螨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2、蚜虫:

  

症状:在花生尚未出土时,蚜虫就能钻入土内在幼茎嫩芽上危害,花生出土后,多在聚集顶端心叶及嫩叶背面吸取汁液,受害后的叶片严重卷缩。开花后主要聚集于花萼管及果针上危害,果针受害虽能入土,但荚果不成实,秕果多。受害严重的花生,植株矮小,生长停滞。猖獗发生时,蚜虫排出大量蜜露,引起霉菌发生,使花生茎叶变黑,甚至整株枯萎死亡。
发生规律:春末夏初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利于该虫发生和繁殖。一般年份平均气温15~23℃为繁殖适期,19~22℃为最适繁殖温度,低于15℃或高于24~25℃繁殖受到一定抑制。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花生蚜的繁殖危害。广东春花生的蚜害盛期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秋花生的蚜害多在9~10月份发生。在北方,发生盛期稍迟于南方。
防治方法:
3、地老虎:
症状:幼虫为害幼苗,取食幼苗心叶,切断幼苗近地面的根茎部,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地块甚至绝收。
发生规律:地老虎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南岭以南,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8℃的地区,终年繁殖为害;南岭以北,北纬33°以南地区,有少量幼虫和蛹越冬,在北纬33°以北,1月份平均温度0℃以下地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北方地区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均由南方迁入。当年3~4月雨水少,有秘于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和成虫交配产卵,地老虎就有大发生的可能。地势较低、土壤湿度大、杂草种类多且生长茂密,适宜小地老虎生长发育和繁殖。

防治方法:1、清洁田园,铲除菜地及地边、田埂和路边的杂草;实行秋耕冬灌、春耕耙地、结合整地人工铲埂等,可杀灭虫卵、幼虫和蛹。2、药剂处理土壤:使用辛硫磷或毒死蜱进行防治3、药剂拌种:使用毒死蜱拌种进行防治。
4、蛴螬:

 

 

症状:成虫群集为害花、嫩叶,致受害花畸形或死亡。
发生规律:蛴螬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一百粒左右。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精耕细作,及时镇压土壤,清除田间杂草。2、药剂处理土壤:使用辛硫磷或毒死蜱进行防治3、药剂拌种:使用毒死蜱拌种进行防治。
5、棉铃虫

 

 

症状:幼虫孵出后,先取食卵壳,随后幼虫转移到顶部钻蛀嫩叶,低龄幼虫能吐丝缚住未张开的嫩叶在其中啃食叶肉,使叶片仅剩叶膜形成透明状;3龄后蚕食叶片,可将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一般损失叶片15%~20%,重者损失50%以上造成严重减产。
发生规律:高温多雨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干旱少雨对其发生不利。暴雨对卵的冲刷作用明显,另外,土壤湿度过高,绝对含水量占40%,或者相对含水量达60%以上时,将显著影响蛹的存活和成虫的正常羽化。各地主要发生期及主要为害世代有所不同。长江流域5~6月第1代、第2代是主要为害世代。华北地区6月下旬至7月第2代是主要为害世代。东北南部7月、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第2代、第3代是主要为害世代。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2、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3、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氟氯氰菊酯叶面喷施进行防治。
6、根结线虫


 

症状:花生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幼苗被害,一般出土半个月后即可表现症状,植株萎缩不长,下部叶变黄,始花期后,整株茎叶逐渐变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提早脱落,开花迟,病株矮小,似缺肥水状,田间常成片成窝发生。雨水多时,病情可减轻。
发生规律:病原线虫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虫瘤内外越冬。主要靠病田土壤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水流传播,调运带病荚果可引起远距离传播。干旱年份易发病,雨季早、雨水大,植株恢复快发病轻。砂壤土或沙土,瘠薄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1、与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轮作2-3年。2、加强田间管理,铲除杂草,清洁田园,深刨病根,集中烧毁,增肥改土,增施腐熟有机肥。3、播种前用阿维菌素进行土壤处理减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

企业首页   走进国光   新闻资讯   产品信息   应用技术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本网站中产品信息仅作参考!

声 明:除本公司网站外,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网站销售国光产品,敬请用户仔细甄别,以防假冒。

我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scggic.com (cn/net)   官方购物网站:  京东旗舰店

版权所有©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蜀ICP备05009274号     川公网安备51011202000670